凯发旗舰厅

五年级上册语文建议书范文400字(精选13篇)-凯发旗舰厅

发布时间:2024-10-16 06:17:1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建议书范文400字,本文共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五年级上册语文作文400字

我们学校的一宝_关于清洁工的作文400字

身边的很多人看起来很平常,但他们却对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例如,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人,她就是清洁工阿姨。

她皮肤黄黄的,如同那旭日东升的太阳,上面布着许多芝麻似的“小点”;有着一双黑珍珠似的眼睛,闪闪发亮;令人最印象深刻的是她那勤劳的双手,一到冬天,她那手上就会长满冻疮,还说:“没事,没事!”

一大清早,就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原来,她又忙着把昨天踩得满地是泥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在我们上课时,她还会消毒走廊,把走廊搞得一尘不染。中午,她又要和我们不小心倒出来的剩饭剩菜结伴。到了我们放学后,她又要把全是纸条、铅笔灰的地板扫得干干净净 ,每天都是如此。干净的地板、闪亮的玻璃、一尘不染的走廊……看着这些,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她……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把饭倒在了外面。看着又粘又黑的饭粒,谁见了能觉得不恶心?这时,清洁阿姨来了,她见了这副场景,连忙把米饭扫掉,还和声和气的说:“应该是这么倒得,你看好了!”她做着正确的动作示范给我看。

对我们有帮助的人无处不在。我决定,长大以后,我也要做一个对大家有贡献的人。

我的老师_最难忘的老师作文400字

从幼儿园到现在,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传授给我知识。我十分感谢他们。仔细想来,在这六年里,对我最好的是现在的班主任——张老师。

张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钻石般的眼睛,小巧玲珑的鼻子和嘴巴,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暗暗佩服张老师如此好的口才。

张老师都很神。怎么个神法呢?他很会启发我们。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他的谆谆教诲。他把数学课讲好后,就给我们做一个小“实验”。最后,他给我们讲个小故事:从前有个人,他的武功很好,他有三个徒弟分别名叫纵、横和间。一天,他想选个继承人。纵的武力是间的几倍,间很是嫉妒,一天橫发现纵死了。突然,老师问我们:“纵是谁杀的?”我们都说:“不知道。”老师摸了摸下巴,笑着说:“是间杀的。”并说了原因,让我们明白了道理:做事情不要光看表面。

张老师不但很神,还会“武功”。在夏天,我们常常无精打采,在课堂上打盹。他看到我们昏昏欲睡的时候,突然发起进攻,把粉笔直射我们的头上,真是百发百中啊,吓得我们脸色苍白,连忙拿起课本当盾牌,才逃过一劫。

我的老师真是文武双全啊!这就是我的老师。老师,您是园丁,为我们“修枝剪叶”,为我们开得更灿烂,更鲜艳。您费尽了心思,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您相信我一定会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

篇2:五年级上册保护动物建议书

猫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欢乐和心理安慰,即是与我们心灵相通的生活伴侣,也是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链条,关爱它们就是关爱我们自己。对此,本报联合海南省小动物保护协会发出关爱流浪猫狗的倡议,呼吁大家:

1、做负责任的猫狗主人,一旦饲养就尽量相伴一生不遗弃,如迫不得已也请为可爱的它们寻找另一个温暖的新家,并做到文明饲养,如给猫狗带上署名的项圈,也可防丢失;

2、绝不食用猫狗肉,并且在发现可能受屠宰的流浪猫狗时,请想办法解救,如利用微博曝光;

3、不伤害流浪猫狗并尽量善待它们,如做给它们喂食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见到虐待行为能及时制止;

4、可利用微博加大对关爱流浪猫狗的宣传,将街拍的照片或它们悲惨现状发到微博,唤起更多人的保护意识,提高流浪猫狗的关注度。

5、通过加入或支持本地动物保护团体,让更多流浪猫狗得到救助,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

6、利用微博等方式召集社会爱心人士的力量,一起行动来帮助流浪猫狗真正摆脱居无定所的悲惨境地。

篇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想象清朝末年老北京春风中的景色,感受当时人穷苦人民生存的恶劣环境。

4、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积累、揣摩语言,初步代领悟作者形象生动逼真传神的语言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想象老北京春风中的景色。体会劳动人民的疾苦

2、学习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形象逼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清朝末年老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话说风: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留意过什么季节什么样的风,自己对春风的感受。

揭示课题:风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确,通顺,注意断句

2、再读课文,圈画词语,自然段。

3、再读课文,交流解疑

4、再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精读理解

1、看风景:

老北京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风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你读出这种感受。

学生在小组内练读,班内精读。读出自己对春的感受。

想象风中的景物,你认为哪些描写风的语句最细腻,最形象逼真。把这句修辞方法找出来。

2、想风情:

a、老北京的风带给人们的是什么的感受,市民们是怎样在这种春风中度日子的,找出文中关于描写穷苦人民的句子读一读。

b、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认为市民对风的感受是什么,读出这种感受,看谁读出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c、老北京的春风为什么会是这种样子,你都想到了什么?联系凯发旗舰厅家乡的春风说一说,在这方面自己有何感怀?如今的北京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悟风语:

体会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形象逼真的写作方法。

全班内交流你觉得作者哪些语句让你觉得形象贴切,你学习到了什么?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教学过程:

一、感情诵读

分段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词语积累

说说在本课中你收获了哪些词语。

用自己最喜欢的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三、生字解析:

说说本课你认为哪个生字字形最复杂,哪个生字字义最难理解,哪个字最容易记住,哪个字让你产生了联想……

四、积累内化:

在句子中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词语的妙处。

五、实践活动:

课外延伸:收集介绍自然风光的文章,有机会读《正红旗下》

篇4: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师:可是现在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因为老舍先生认识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鸡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大声读句子

师:自由读课文第5—8节,读读、圈圈、划划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生:学生自由读圈划词句理解(师巡视)

组织交流

生:“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从“挺着脖儿、歪着头儿、挺着身儿”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中可以看出这只母鸡自从有了一曲鸡雏后非常小心,对自己的孩子很负责。

生:(对前面一个同学发言进行补充)“警戒”的意思是:警惕、戒备。自从有了一群鸡雏后这只母鸡“警惕、谨慎、警戒”是一位负责、慈爱的好妈妈。

生:“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我觉得这只母鸡非常“勇敢”,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而且把它们“赶出老远。”(读句过程中强调“赶出老远。”)

生:老师我有补充,课文前面提到“它永远不反抗公鸡”,但自从有了一群鸡雏后“连大公也怕它三分”可以看出它非常的勇敢。(读句中凸现“连、也”这两个字)

生:这位鸡母亲“负责、慈爱、辛苦”,“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是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自从有了鸡雏后,它连晚上休息时也变得非常警惕,一有动静它便放声啼叫。

生:而且它的叫声“顶尖锐、顶凄惨”(夸张强调“顶”的读法)

师:“顶”是什么意思?(适时发问)

生:顶——特别,到了极点。

师:请你再来读读这句句子,把这种“顶尖锐、顶凄惨”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句子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这里把鸡雏和母鸡进行对比,每一个鸡雏都吃得胖胖的,而母鸡自己却瘦了不少,说明鸡妈妈很慈爱自己舍不得吃都省下来给自己的孩子吃。

……

师:(出示图片:鸡妈妈和一群雏鸡)鸡母亲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它伟大因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读第9自然段

分析:

课文的第5—8节通过对母鸡保护鸡雏的动作和神态的细致描写,生动展示了一位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围绕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爱的伟大。作为教师从旁协助在关键处或指导朗读,或引发思考,或提示点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篇5: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生词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饿狼惧怕充足屋檐皱眉一碗酸痛支撑书柜

二、读读写写

招牌担忧急切惧怕环境知趣光顾恐怕充足理由屋檐其实支撑鼓励

三、词语积累

急匆匆花花绿绿倾盆大雨饥肠辘辘舒舒服服依依不舍

四、词语理解: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写小作者因为买不起书,放学后偷偷地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

六、句子理解:

句子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通过小作者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读书的如饥似渴。

句子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句子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句子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句子5:“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事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句子6: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七、课后问答:

作者是在旧中国私人开的书店里读书。在这里读书要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还要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

八、读书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______刘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孔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会不会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篇6: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一类生字,识记7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自然美景,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叙述的顺序。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概括并体会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峻 高山峻岭、险峻、崇山峻岭

俏 俏货、俏丽、俏皮、俊俏

桦 桦树、白桦

蝴 蝴蝶、黄蝶

矿 矿石、矿物、矿产

恰 恰好、恰如其分、恰巧、恰当、恰似

厦 大厦、广厦

2.多音字: 厦 shà(大厦) xià(厦门)

3.正音字: 摸[mō] 峻[jùn] 桦[huà]

4.词语:

奇峰怪石:奇形怪状的山峰和岩石。

高不可攀:攀,攀登。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云横秦岭:云与秦岭平行,形容秦岭很高很险。

孤峰突起:孤,单独。突起,高耸。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傲慢的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及,达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一种碧绿的颜色。

万古长青:这里指永远苍翠。常用来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不衰退。

椽柱: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椽子和柱子。

疾驶:(车辆等)急速行驶。 疾驰?:(车马等)奔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你看过海吗?它什么样?

2. 那你见过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脚步走入林海,看看置身其中的感觉吧!

3.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自然入文。

1.作者初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怎样?(亲切、舒服)

2.指导朗读,读出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3.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林海的?

二、精读重点,领悟林海之美。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多、美、温柔)

(2)作者是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

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说说自己的理解。

(3)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2.自由读3、4自然段,看看林的特点是什么。(绿而像海)

3.指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花)

(1)花有什么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多姿多彩)

(2)你觉得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读一读。

4.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林海之美,语言之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答案如下)

1.作者是从山岭、树木和花朵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的。

2.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

3.(1)这句话是用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2)这句话将连绵不断的山岭比作了波浪,可见森林之大,树木之多,不愧为“林海”这一称号。

(3)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白桦树又多又美,像海边的浪花。

(4)这句话用拟人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岭 多 温柔

林海 林 绿 像海 热爱

花 繁 绚丽

篇7: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说教材

这首短诗只有12行。分为两小结。以诗歌特有的节奏感营造出一个深邃的思维空间,耐人寻味。本诗以‘跌倒’为题。采用比喻意引发我们思考。跌倒并不可怕,但一定要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这才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

说目标

有感情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学习,探究跌倒后你应怎样做。学习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跌倒后要勇敢的站起来,战胜困难走出困境,使人生变得更精彩。

说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读带讲,在读中自悟,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跌倒了并不可怕,要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篇8: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征的象征意义。

(3)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悟长城的威武壮观,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坚强意志、民族经的敬佩和赞叹,锻炼学生的顽强的意志。

重难点、关键

感悟长城的象征意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长城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诗词,导入新课

1.教师将文中第一自然段以诗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教师指名反馈: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祖国山河壮丽、祖国物产丰富……)

3.教师导: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地大物博,这首诗带我们到了哪些地方?(指名反馈: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鄂尔多斯戈壁、塔克拉玛干的沙滩、黄河故道、长江堤岸、长城)

4.教师:在这么多景色壮丽的地方,令作者魂牵梦绕的是——(学生齐答“长城)。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教师板书课题)

(以诗歌的形式将文中的段落作为序,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等特点,然后笔锋一转,自然地导入本课的重点——长城)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教师出示自渎提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读准、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认真阅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情感。

4.讨论:长城象征着什么?

(尊重阅读课文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

三、集体反馈、突破重难点

(一)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2、教师进行必要地再强调。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一起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

1、指名反馈文中直接描写长城的句子

我站立在宽阔的长城上,极目远眺: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华夏大地的灰色巨龙。那高大的烽火台,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

1、指名反馈。这段语句中,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巨龙、勇士、巨人,这样形

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以及磅礴的气势)

2、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加深感受,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赞叹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三)展示资料,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导:站在长城上,赛外呼啸着的风、城墙上的古战场遗迹、让作者的脑海中浮现出长城的机理以及悲壮的历史来,你们搜集了哪些有关长城的历史故事来。

2、学生自由地展示。

3、教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四)结合课文,探讨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讨论,你们觉得长城象征着什么呢?(学生反馈小组讨论的结果)

2、指导引导学生从下面的语句中去感悟。

“那时候,我极想知道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爸爸总是对我说:‘去长城吧,站在长城上就会知道了!’我懵懂的童年,长城唤起了我对我们民族、我们祖先、我们伟大祖国河山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

“是的,多么难忘啊,我体会到了父亲那句话的含义,而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也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

“它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吗!”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顽强不屈、雄伟气魄的象征)

3.教师。

四、课堂

1、教师出示句子:“啊!长城!伟大的长城!你永远在我心中!”

2、全班一起读一读这些语句。

3、指名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4、教师:同学们,长城雄伟壮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坚强不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奋发图强,维护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0*长城在我心中

雄伟壮观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篇9: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作、一截、燃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日落景色。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全过程,可选择地势较高处为观察点。

2、自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反复地读几遍,并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

(2)轻声朗读具体描写夕照的段落,边读边想。

(3)整个夕照过程中,太阳有哪些变化,作者把它分别比作什么。

(4)夕阳和我窗外的景物构成了怎样迷人的画面。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1、第一学时读通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及。写作顺序和方法。

2、第二学时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9个生字的读音)。

3、回忆《海上日出》的观察和。写作顺序与方法。

(1)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日出。

(2)重点写晴朗早晨的日出全过程。

(3)日出过程从天、水色彩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富有情感的动作三方面写具体。

4、《夕照》的作者又是如何观察与描写的呢?

能了解到:

(1)位置的变化——树梢——树杈——消失。

(2)色彩的变化——橘黄色——微红——红云——象熟透的“大石榴”——像一团燃烧的烈火——消失。

(3)动词:滑落——稳稳地站——向下溜了一截——出现——消失。

5、读记词语:

尽情、欣赏、迷人、挺拔、滑落、橘黄色、衰老、泻下来、镀上、顿时、晶莹、红润、波光粼粼、雀跃、杰作、踩碎、溜了一截、害羞、树杈、喜悦、石榴、溢出、矫健、绝妙、宛然、燃烧、油然而生、感慨、黎明。

6、课后熟读课文,背诵1——4自然段。

第二学时:

1、写词语(见上)。

2、填空:

开始太阳从杨树上滑落下去,是____色的;没有了_____的光芒,这时的阳光下的房顶化作了____,每一片瓦都成了雀跃的____;然后,太阳又向下溜了一截,颜色开始泛出____,如____一般,红色又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的____;一会儿,出现在杨树中的____太阳,渐渐变红了,像一只熟透了的____;天色越来越暗,太阳却越发的红,宛然一团____。

3、找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体会体会。

重点体会: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这里用“晶莹的湖水”比喻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整个房顶的景象,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镀上了阳光起起伏伏的就像光在“跳跃”,整个房顶就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了。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了动感,作者用了“跳跃”一词,更使得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这里“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的“微”相照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收获的喜悦”是对着前一句的“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得钻天杨笔直高耸的树干和枝枝杈杈显得格外清晰,形状、色彩、明暗的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这幅在天尽头形成的画面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

(4)“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这几句话描绘出天色越来越暗,而太阳却更红了这样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象。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抓住描写夕照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最后两节。)

5、词语积累。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词语。

篇10: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3、通过熟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换角度审视问题。

4、积累阅读资料。

教学重点:

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难点:

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什么问题?把你想到的问题和同桌交流。

板书课题:(两个农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两个农夫各自有怎样的盘算,结果如何?

3、你怎样看待这两个老农?

三、巩固课文

1、练讲故事指名讲故事。

2、小组内交流。

3、选出课文好的部分,全班交流。

四、讨论

组织讨论: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小组内交流:选出好的全班交流

五、写一写

根据讨论中大家提出的意见,分别给两个老农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篇11: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

《江雪》《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出示}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原来,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流水:春来江水绿如蓝。

斜风细雨: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笔下,则成了杨柳风,杏花雨,多美妙啊!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钓徒的诗人,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世俗,他选择的是——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

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__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作业

1、习作:改写《渔歌子》。

2、“渔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诗宋词元曲里,已成为诗意化的形象;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渔父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又有何意义呢?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

篇12: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叔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感受浓浓的爱国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奇怪的圣诞包裹”到底奇怪在哪?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叔公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奇怪的圣诞包裹》一文,感受一位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句子,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交流

(1)交流词语。

(2)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交流回报:按照“给叔公送礼物成了头痛的事-——回忆叔公眷恋祖国的事——全家讨论送什么——寄去奇怪的礼物——叔公的回信”这个过程记叙的。

写小标题:发愁——回忆——讨论——邮寄——读信

四、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圣诞包裹“奇怪”?

(2)从奇怪的圣诞包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能否换成“与众不同”?

2、全班交流,边理解边有感情地朗读,并解决问题:

(1)第17自然段:“故乡的泥土。”

(2)第20自然段:“祖国的泥土。”

(3)第24自然段:“内容价值——无价之宝;”“中国药材——令人奇怪。”

(4)第27自然段:“最合我心意。”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能体现叔公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叔公对祖国深深地眷恋。

五、拓展阅读

师生朗读《乡愁》一诗,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爱。

板书设计:

叔公

奇怪的圣诞包裹泥土和菊花种子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的课文,学生不难理解课文内容,我就让学生自读,然后交流体会,重点体会叔公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过本课生字中有些书面语,平时比较少见,我就给足了学生时间自学并交流。比如“蹂躏”“玄虚”学生不是很理解,我们就一起交流,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篇13: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开国大典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表达了一种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简介

李普(1918年8月~2010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南湘乡(今属涟源);抗战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长沙县嵩北区委书记、《新华日报》记者、新华社鄂豫皖野战分社社长、中原总分社采访部主任等;解放战争期间,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新华社总社采访部副主任、特派记者、记者组副组长,中宣部宣传处副处长、中南局办公厅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3年回新华社工作,历任北京分社社长,核心小组成员、党组成员、副社长。代表作品有《开国大典》、《我们的民主传统》、《开国前后的信息》等。

创作背景

1949年,新华社特派记者李普和同事李千峰一起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10月1日,广场上聚集了30万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即将举行。李普见证了中国历最为重要的时刻,并创作了这篇记叙文。李普说:“新闻记者的幸运在于,他们的岗位使他们能够接触历史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场景,在历史发展的最近处观察和记录历史的进程。”

青山处处埋忠骨

生字词:

拟nǐ 模拟 拟定

勋xūn 元勋 功勋

殉xùn 殉职 殉道

似sìshì 似乎 相似

圆yuán 半圆 圆周

询xún 查询 探询

黯àn 黯然 黯淡

多音字组词:

禁:jīn(情不自禁)

jìn(禁止)

【近义词】

破格──破例 慰问──问候

【反义词】

危险──安全 悲痛──快乐

【词】

眷恋 永别 平平安安 情不自禁 自我安慰

踌躇 黯然 狂轰滥炸 光荣殉职 原封不动

【句】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意愿:愿望、心愿。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人生的悲痛莫过于亲人的生死离别,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毛主席强忍住老年散子的悲痛,作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他是“很想再见儿子最后一面”,但又想到了“更多牺牲了的志愿军战士”。于是坚持把岸英葬在朝鲜,这是多么宽广的胸襟呀!

好词好句:

殉职:1.在这次抗洪救灾中他以身殉职了。

2.小李的爸爸在执行任务时不幸殉职。

查询:1.我们可以在网上查询很多资料。

2.你没记住电话号码,可以向查询台打电话查问一下。

词语解释: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永别:永远分别。

平平安安:指没有事故,没有危险,

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自我安慰:自己安顿抚慰自己。

黯然:感伤沮丧的样子。

狂轰滥炸:疯狂地轰炸。不分目标,胡乱的轰炸。

意愿:愿望、心愿。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毛主席在花山

生字词:

箕jī簸箕箕斗

展zhǎn发展进展

辗niǎn辗转辗动

桐tóng梧桐桐油

炊chuī炊烟野炊

沏qī沏迭

舀yǎo舀子舀酒

生字组词:

碾(石碾)箕(簸箕)吱(吱呀一声)筒(筒子)

展(展现)其(其实)枝(枝干)同(同学)

辗(辗转)棋(围棋)支(支撑)桐(梧桐)

炊(野炊)沏(沏茶)舀(舀水)笤(笤帚)

吹(吹牛)切(一切)滔(滔滔不绝)招(招呼)

欢(欢乐)砌(砌墙)稻(水稻)召(号召)

近义词:

干扰──扰乱 特殊──特别 耽误──延误 沉思──深思

端详──打量 局面──局势 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反义词:

新鲜──陈旧 严肃──活泼 为难──好办

特殊──普通 拘束──自由 诚恳──虚伪

词:

旮旯夜以继日吱吱扭扭端端正正细细端详

句:

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

好词好句:

辗转:1.为了白天的事,他忧心忡忡,辗转反侧。

2.这份手稿辗转传到了我的手中。

炊烟:1.暮色中的小村庄升起了缕缕炊烟。

2.傍晚,小山村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毛主席在花山主要内容: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2善抓细节,通过细微之处来表现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五年级语文的学习方法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五年级语文的学习技巧

课文预读“两步法”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的好处很多。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

相关信息

  • 01-22
  • 05-17
  • 02-23
  • 03-22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