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旗舰厅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论文(精选16篇)-凯发旗舰厅

发布时间:2024-10-27 06:27:56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本文共16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二者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1 只有加强植物保护才能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由于过度使用农药等对我国的植物植被造成了很大的损伤。反过来,由于植物保护不到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植物保护,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增加农业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

1.2 只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促进植物保护

在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不断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对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及破坏,从而有效地确保植物的安全性。所以,在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植物的保护,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促进了我国农业不断增产增效,推动我国农业跨步向前发展[2]。

篇2: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2.1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践行生态理念,加强植物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植物保护,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主动践行生态理念,主动采取新技术和新手段,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及植物作为首要前提,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具体的植物保护方案,确保发展农业的同时不违规自然生态规律[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资源的供给变得越来越紧张,给能源、资源有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植物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话题,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真正落实我国植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并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改善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损害植被为前提。所以,只有国家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等方式有效宣传植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才能够全面提高社会各界人士植物保护意识。與此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采取最合适的植物保护措施,不断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4]。

2.3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通过引进新技能、新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土地和农产品带来的污染,也能够保护植物不被破坏。同时,要注重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引进绿色农产品,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和绿色农作物、农产品的培养和应用,才能使有害生物侵入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减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植被造成的破坏。同时,实现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在保护植被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必须加强对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尹传坤.浅谈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农业与技术,(1):151-152.

[2]白富丽.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6):48-49.

[3]徐文远.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1):87.

[4]刘瑞光,李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j].南方农业,(9):84.

篇3: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生态坏境的改变也越来越快,这对植物的生长必然要引起一系列影响,那么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如何正确看待保护植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本文要加以分析的问题.

作 者:郭红  作者单位:夏津县农业局植保站,山东,夏津,253200 刊 名:吉林农业 英文刊名:jilin nongye 年,卷(期): “”(24) 分类号:f3 关键词:植物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系  

篇4: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

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灰尘、臭氧、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物质进入大气,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恶化;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大量生活污水,农业生产排水等废物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加之城市人口密度,废物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将导致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出现不一致的声音。基于此,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当前政府环境规划的重心。

一、城市规划的概述

1、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指以人民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目标,通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从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需遵循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优先,强调整体效果、因地制宜,突出环保主题四大原则。

3、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内容。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保护应当以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和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为主。

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1、生态发展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即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经济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两大方面。

2、资源分配公平性。资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为了强调世界资源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公平分配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对资源,环境要求和权利之间的代际公平,当代资源的要求不能威胁子孙后代的需要。

3、发展能力系统性。发展能力系统性是指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系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们控制资源能力的能力,环境净化能力,经济增长能力,社会需求能力,环境治理能力以及协调各种能力建设。

三、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交通资源优化及空间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基点。空间环境保护和交通资源优化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城市发展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可分割,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实现城市综合规划与发展的多元化,通过建立多元化、立体化交通系统是全面发展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保护和综合利用城市的不同自然环境、地形和地貌环境特点,以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规划为环境资源利用的基础,结合城市特色,进行保护性的山水资源开发和综合治理,促进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

2、城市规划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对于环境保护,城市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指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持城市环境结构不发生质量变化,环境功能不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条件下,该城市系统可以承受的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能力,所以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确保一个地区在未来一定环境支持下的最大环境容量,这是提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3、环境保护平衡发展是城市规划合理的标志。城市规划合理的标志是环境保护平衡发展,这种平衡发展是通过城市规划调整城市环境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布局、比例、数量和增长、下降的手段。城市规划需要充分反映城市环境因素的自然属性,通过对要素的调整和协调来加强城市发展。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新的环境要素,使城市规划实现多样化,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稳定性。

4、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基于城市环境发展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动态互动,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系统发展。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最佳目标是实现城市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体化与协同化。

四、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1、城市规划坚持全局性、长期性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既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又要求高效和经济地利用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稳性和合理性。城市对环境资源的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要更加紧密,因此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从长远目标出发,使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中抓住所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不断地发展自己。

2、城市规划以尊重自然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的基础,但往往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的地形,水容量,地质分布,植被条件和气候特征都是影响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全面考虑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尊重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通过深入了解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城市规划。

3、城市污染整治体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重叠的过程,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城市污染治理情况,需要考虑城市的资源分配情况和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在合理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等城市污染问题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城市规划。城市污染整治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环境保护需要关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结论: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破坏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社会发展越快,城市规划的复杂性越高,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协调程度也越高。因此,我们应当综合分析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祥.浅析环境保护c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j].价值工程.(17)

[2]王建国.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j].规划师论坛.(4)

篇5: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

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起着某种程度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将城市规划做好才能有效的开展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这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当前,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相关的问题仍然不少,本文就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

城市规划的相关管理部门依据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进行城市资源的整合调配,使得城区间的规划管理可以更加详细。城市规划是必要的,它可以促进城市向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同时它又是带有束缚性的,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张。所以,在城市规划的问题上必须要结合城市的人口结构、生态环境以及各项资源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考评分析,使得城市可以呈现可持续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并且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探析。

1城市规划的问题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对于发展城市工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许多的城市都开始进行老城区改造,或者增添新的城区。而预计2025年,我国的人口总数将达到10亿。城市的人口密度必将越来越高,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规划起到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大。在未来的城市管理中,城市规划的质量要求也将不断提高。不过就目前而言,不少城市的规划上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规划不够完善。城市规划是将城市的整个资源状况,包括了人口、环境、经济等因素,进行统一的分析,再按照相关的要求和具体的情况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或者重新布局。城市的总体规划应该是具有长远的目标,并且不能因为一时的特殊情况就进行变更。可是目前许多的城市在总体规划上都不够完善,经常是临时性的规划,使得城市规划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二是缺乏长远的经济规划。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容易因为一些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弃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等内容的考虑。

因此,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水资源污染,光电污染以及能源不足等问题使得城市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压力下运转,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三是城市人文理念的丧失。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就会致使城市的人文理念逐渐消失。因为城市中的拆迁、建设的如火如荼,使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而且一直以来,各种社会行为中都普遍存在跟风的情况,经济发展中也不乏跟风的现象,近年来工业园区的大量兴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些没有实际战略规划的工业园区使得城市的文化特色被无情的屏蔽了。城市中的各种公众场所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城市人文已经开始变得千篇 一律,毫无文化可言。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城市中社会、经济、环境都得以持续、均衡、健康的发展。而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它的发展应该是类似自然界的规则和运转方式。可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城市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反省,确定未来的发展之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靠政府就可以取得的,还需要在城市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分工协作。未来城市是否能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应对环境的挑战和获取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需要很高的资源投入--水资源、燃料、土地、人类及企业所需要的物资和原材料。才能保证一定的经济增加以满足社会需求,如就业需求、生活水平提高需求等。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偏重经济建设,而相对忽略了社会发展,导致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相协调,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也严重地制约了国家、地区竞争力的提升。经济发展、gdp的增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更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指标。综合管理、效率、社会友好、环境友好才有助于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所使用的资源不仅满足当代需求同时保护有足够的资源为后代所使用。可持续城市是综合了人类、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充满活力的体系,与城市规划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3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是基于现实的对未来城市的设想。城市规划部门在展开工作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3.1城市规划的前期任务

城市规划不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不同的规划,还要将不同区域整合在一起,做出城市的长期整体规划。伴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规划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各项矛盾加剧的特殊时期,要有战略意识和全局意识,在做出新的城市规划之前,规划者必须做好6项准备:要充分了解项目所属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建设的可行性问题;要明确项目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要对项目规模和各项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有充分了解要对项目的空间结构有充分的设想;有整体布局的大体思路,对项目规划所涉及的土地的现实状况熟悉;了解相关政策;要考虑项目中城市文化的因素;有大体的规划方案以及对近期建设项目的规划。

3.2低碳原则的.重要性

《中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对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设想。低碳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名词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的思想也被城市规划的研究学家们首次提出。坚持低碳原则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在城市规划方面必须自始至终以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为轴心。首先谈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要突出节约能源的核心,同时兼顾建筑寿命。建筑要尽量采用低品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建筑设计要尽量少用甚至太智能化太复杂的设计,尽量应用简单技术,如外遮阳、通风等;建筑调温争取做到局部化、精细化,在整体不能统一改变的情况下,调整局部从而达到有效降低能源损耗的目的,还有就是创建分布式绿色能源园区。其次是绿色交通的问题:现在被广泛运用的tod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就是绿色交通的一个范例。它将交通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了有机结合,减少了资源浪费。在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城市被广泛运用的直线电机新型地铁、中低速磁悬浮、brt都是对绿色交通的有效实践。

3.3生态建设

只有维持生态平衡,才能维持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在城市规划中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规划,促进各个物种的和谐良性发展。注重其妥协性和动态渐进性,同时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注重其综合性,避免专项性:二是注重其交流性,避免其对抗性。

4结语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在这方面,我国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已逐步建立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带头将这些理念落实在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中。如深圳、大连等城市提出的“知识城市建设”,成都的“田园城市”规划以及北京市辖区试点的“创新型城市”等,为我国其它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提供了标杆作用,为我国更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教训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琳,毕克妮.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03).

[2]文华.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04).

[3]王朝晖.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大陆桥视野,2010,(03).

[4]杨文博.城市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间关系[j].中国科技博览,2010,(31).

[5]王仁翠,王湘辉.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

篇6:湖南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湖南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业结构调整是湖南省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水平的现实选择。针对湖南省农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内容及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作 者:杨洪 邓江楼 袁开国 yang hong deng jiang-lou yuan kai-guo  作者单位:湘潭师范学院地理系,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3(2) 分类号:f327.64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   基本原则   目标与内容   持续发展   发展对策   湖南省  

篇7: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一、我国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还能够在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的目的,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在实行的资源有偿利用的政策,但是并不意味着资源能够随意使用,或者是过度使用,应该在秉持适量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状况

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够生存、发展,在每天的生活中需要从外界摄取一定量的能量、空气以及水分等,一旦这些物质受到了污染,人们在日积月累的摄取中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一定的威胁,也是对于社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从源头上改善这些问题,降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才能保证人们在的身体健康,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现在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生物生存的自然空间,导致现有的生态系统出现了紊乱,物种的消失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证生态系统永续利用的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在现在的情况下,物种进化的速度缓慢,但是消失的速度却远远地快于其进化的水平。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尽可能的保护物种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资源,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不仅是具有生态学中的实际意义,还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内涵。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于环境保护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对于自然的改造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预估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人们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一切社会活动都有赖于环境的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环境保护政策能够为人们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环境保护,因此,不能单独的看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保护的实质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环境保护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这各过程中人们对于社会、自然资源以及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水平不断上升,并且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具体来看,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对于资源、环境的利用趋于合理化,并在此基础上保护了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程度进行限制,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给与人们健康生活的保证,对于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

结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预期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反过来促进了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程中,应该着力解决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环境保护的实施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出版,.

[2] 范永坤,石晶.浅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j].统计与管理,(5):84-85.

[3] 胡敬斌.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以毕节试验区为例[d].吉林大学硕博论文,.

篇8: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3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篇9: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6):8-10.

[2]李敏.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5):145-148.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23-25.

篇10: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篇11:江苏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江苏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江苏人力资源已经实现了在不同产业之间较大幅度的变动和分布配置.为考察其对经济可持续增长产生的重要影响,以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在分析江苏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坚持管理改革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进程,推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应该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 者:杨来胜 黄润龙  作者单位:杨来胜(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人口与健康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黄润龙(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刊 名: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 年,卷(期): 19(3) 分类号:f240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产业转移   优化配置   可持续发展   江苏  

篇12:农田水利与农业发展关系探讨论文

农田水利与农业发展关系探讨论文

摘要:现代农业甚至是一个国家想要有好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目前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的政策。本文就主要分析了农田水利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根据这些提出了一些应对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发展;对策

1前言

现代农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保障了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快速发展。关于农田水利发展建设的问题,我国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提出要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资力度等。一个国家的经济想要有好的发展就要努力完善农田的水利建设。

2农田水利建设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为了增加农业产量而实施的水利工程就是农田水利,主要就是运用各种农田水利措施让农田的水分状况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样一来,农作物的抵御力就会相应的提高,进而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增多,生态环境也会越来越好。水利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耕地的平均产量就能看出来,实施了水利措施的耕地和普通耕地的产量相比要多很多。众所周知,农民是靠粮食生产收入谋生的,粮食的产量增加了农民才会有更多的收益,农村经济才会相应的变好。但是天灾是农民无法防范的,一旦出现天灾,农作物的收成就会十分惨淡,有些地区就是因为天灾泛滥,导致了农田一直都不能有好的收成,农民就没有了很好的生活。为了能够让农作物更好的抵御天灾的祸害,进而能够让农作物有好的产量,让农民有好的收入和生活,就要在这些农村地区多建设一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早就已经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在遇到灾情时,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种植物需要的水分可以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获取,因此农民不必再通过浇地等方式种植,这会让农民更愿意去耕种。

3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3.1设备落后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虽然很早以前我国就有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但是这些工程中很多都是农民自己建设的,所以这些工程的质量不能保证是不是合格的,而且也没有用相对先进的设备。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最终导致的就是这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没有好的质量,不能有效的应对耕种中出现的问题等。在注重科技发展的社会,始终是优胜劣汰的,而且中国是人口大国,就需要很多的粮食来解决人们的温饱。但是目前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却达不到要求。所以国家想要经济和农业都有好的发展,能够有充足的粮食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就要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资。3.2管理不当。结合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的整体情况,不难发现在农田水利的管理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农田水利没有足够的管理力度,管理方式也不先进。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不行和没有明确的管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的责任这是造成管理情况不乐观的两大原因。原则上,建设农田水利的企业也要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但是企业就是想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在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就放松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从而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对农业生产中问题没有重视,没有能够及时的`解决,进而导致了问题的恶化,最终还是造成了经济的损失;而对于没有明确管理责任这一问题,主要就是没有确定到底是谁来维护管理水利工程项目,然后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没有人能立刻出来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了问题解决的拖延,影响水利工程的运行。还有一个影响水利工程效益的原因就是费用问题,农村改革以后,农田水利工程用水和农民浇地时的水费电费都涨了,这一问题也影响了水利建设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也不容易收税了。3.3水资源被破坏。农业中从农田水利工程得到的水资源是一个由许多资源组成的发展平衡的生态系统,想要使这个生态系统能够稳定来保证环境发展和谐,就要合理的使用其中的资源。只有环境和谐发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才能进行。但是我国却面临着许多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就是污水排放问题,这些从工厂和住处排放出来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的水质,威胁着水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了,农田水利工程就不会有好的效益,水利工程建设也就没有好的效果。

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4.1加大重视力度。半个世纪前,我国就建立了农田水利工程,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这批设备早就已经过了使用寿命,长时间的使用也造成了设备严重的损坏,而且长时间的使用有些设备的配套装备也早就已经没有了。这些设备上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工程,可以让我国现代化农业很好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粮食的产量,进而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想要让农民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并且让农民耕地更有动力,就要让农民深入了解农田水利建设。4.2加大投资力度。目前政府不是很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力度也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水利设施的不完善。所以,政府的支持和投资是很重要的,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农业,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去帮助他们建设完善的现代化水利系统。同时,为了让建设农田水利的资金更充足,保证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很好的发展,可以让社会上的一些企业等对其进行投资。农民们也会更加有动力。4.3加强政府职能。农田水利建设有很广覆盖面,而且也是公共使用的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困难程度的,所以政府的各个部门就一定要积极配合、相互合作。而且还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也对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积极配合,进而保证农田水利可以顺利的建设,最终推动农业的发展。

5结束语

人们都非常关注农业基础设施中农田水利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和群众都要非常重视并积极配合其建设。而且为了让农民有更好的收益,让国家经济发展的更好,政府一定要建设好农田水利。

参考文献:

[1]刘恬.潼南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护研究[d].西南大学,.

[2]杨立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149.

[3]徐凤臣,高贤坤.浅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4(8):52.

[4]王树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14):29.

篇13: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急速发展,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 其性质和特点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 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 矛盾关系; 生态自然观; 可持续发展;

从古至今, 哲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急速发展,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 引起了人类对生存危机的担忧,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日益被关注, 亦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两者间的关系。为了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 人类必须理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以现代生态自然观为指导,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发展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一、生态自然观的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倾其一生精力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很早就注意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他们汲取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 在他们的着作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 这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现代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新时期的发展, 是人类对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特征

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系统自然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生态危机后, 人类的自觉反思与觉醒, 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 也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生态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表现形式之一, 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导地位。现代生态自然观认为人类是以能动的主体形态存在, 而不是以自然形态存在。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力量和有组织的活动, 控制自然;人类发展科学技术为, 按照自身的需要而改造自然, 展现在人类面前的自然界主要人工自然的形态存在。所以人的社会属性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另外,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现代生态自然观强调和谐。现代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需要在遵循自然界的固有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能动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否则, 自然界会报复与惩罚人类。在生态系统中, 只有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但人类调节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 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 并按规律办事。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

自人类出现以来, 自然界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制约中, 逐渐发展到高级阶段。从此人类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又要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改造自然, 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可以发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大致经历了对抗、征服、和谐发展三个阶段。

对抗阶段。这时, 人类刚刚诞生, 使用着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水平不高, 调节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原始的统一。一方面, 人类依靠简单的工具或者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一切所需;另一方面, 对人类来说自然界神秘莫测, 主宰人类命运的“神力”无处不在。自然界是人类依存的对象, 同时又让人类感到恐惧、迷信和崇拜, 原始的宗教和迷信由此产生。

征服阶段。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 人类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特别是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人类征服、改造甚至驾驭自然的步伐加快加大, 人类的欲望进一步膨胀, 人类不再满足于“利用和改造自然”, 而要“统治和主宰自然”。在人类践踏大自然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自然在人类的“统治和主宰”下逐渐“退化”, 而人类在征服中, 逐渐发现,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遭到了灾难性的破坏。

和谐发展阶段。在“征服阶段”中, 人类不得不面对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日益威胁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这进一步引发人类开始理性的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逐渐认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道。人类破坏了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自身也将被毁灭。

当前, 人与自然的矛盾性质和特点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人类在为自己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的同时, 也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生态环境的污染, 无节制的人口膨胀, 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到破坏, 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失稳, 导致了诸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土地沙漠化、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进程, 不难看出, 自然是人类索取物质资料并得以生存的.对象, 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精神财富产生及进步的源泉。人类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 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必须改造自然以提升环境的舒适程度;与此同时, 对自然的改造也必须适度, 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 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化至今给人类提出的时代要求。因此, 人类必须理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维持生态平衡, 发展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及兴起, 是生态自然观的实践形式, 也是生态自然观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 “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 美国布朗 (lester r.brown) 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发展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目前, 发展科学技术也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用以维护生态平衡,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条件要求, 必须坚持绿色发展,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发展之路。

总之, 人类向自然的无止境索取和破坏性开发, 引发各种不可持续现象的发生, 人类社会日益受到严重的“生存危机”的拷问, 其“根源在于以往人类对于维系自身生存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忽视”,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可超越生态系统所规定的‘界限’以维护人类生存系统及其可持续性, 这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本原。”。坚持以现代生态自然观为指导,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维护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 才能真正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范围, 运行和控制经济系统的发展, 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协调发展。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 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繁荣。充分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维护生态平衡, 与自然界建立和谐共存关系, 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

[2]赵玲, 黄冬梅.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生态自然观[j].吉林地质, (01) .

篇14:森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森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森林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之一,不仅起着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而且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木材。保护森林资源,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形势下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可续持发展对于森林保护的意义,然后提出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最后论述可持续发展观念下森林保护的对策,以期对森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森林保护;林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经广泛被人们所接受,而且受到了林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形势下,森林资源的保护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积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从而适应当前阶段的发展需求。在进行森林总体规划和决策时,应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注重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订,这不仅符合当前阶段的发展需求,更是森林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尚未得到森林经营管理者的全面肯定和支持,在实践方面缺乏森林经营管理理论和原则的指导。鉴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森林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森林保护对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森林保护的意义

保护森林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维持生态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效,在我国广阔的中西部地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较小,在雨季会有大量的泥沙被冲到河中,导致出现水土流失、河床升高等问题,对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危害。要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森林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林木具备强大的根系,可以有效保持土壤不被雨水冲刷,同时土壤中的水分流失会相应减少,这些水分会被林木的根系吸收,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而且森林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作用。风沙会对农田和房屋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加强森林保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抗风沙的危害。据统计,森林可以将风速降低1/2左右,再加上森林中草类植被的作用,可以大幅降低风沙的含量。此外,森林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产品,如橡胶、木材资源、水果、木炭等,还可以开展森林旅游,供人们观光、赏景、休假等,为人们提供相对舒适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1]。

2我国森林经营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在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首先应遵循生态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周密的长期经营目标和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力求维持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考虑在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节约物质资源,另一方面要注重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作为森林经营活动的重要基础,生态学的研究成为森林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热点,这要求大家在考虑问题时不能片面分析经营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是要综合分析强度、空间和时间等因素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经营和管理。

2.2可持续利用性

在森林经营管理活动中,要注重均衡森林产品的利用和再生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产品的形成因素和再生速率,然后有针对性地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森林的可持续利用包括多功能森林的建立、林地生产力的保持、多种效益的结合和森林产业的健康发展等。森林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不仅体现木材的利用方面,还包括森林发展中附带的很多林业产品,如橡胶、药材、化工原料等。

2.3系统整体性

系统整体性原则是指将森林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结构系统,这就要求大家要采用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森林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森林的经营和管理一方面是区域林业经营发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不同的森林景观和不同地域的林地经营活动存在很大的关联。因此,在制订森林经营措施时,应将其等级结构进行分层,在符合上级规划要求的同时又能适应当地经营目标的优化,用系统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去制订相应的措施,不断适应当前阶段的发展需求。

2.4社会参与性与公益性

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森林经营的公益性特点,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森林经营管理活动中,加大森林建设力度,实现森林经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观念下森林保护的对策

3.1全面加强砍伐管理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被过度砍伐的现象非常严重,虽然林政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是总体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硬性规定,加强森林资源开采的准入管理,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才能进行有规划的森林资源开采[2]。对于乱砍滥伐的开发行为,林政管理部门要给予严厉的打击,逐步完善森林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划定开采时间、范围等,避免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3.2注重林业资源多样化发展

森林之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是因为森林中物种丰富。从实际情况来看,原始森林多样性要优于人工林,同时原始森林系统稳定性更强。因此,在森林保护方面,可以通过保护天然林和推行封山育林等方法,同时注重林业资源的'多样化发展,如开展林下养殖和开发林果、药材等资源,在维护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3.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林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加大林业管理类人员的日常培训,提高他们对森林保护的重视程度,注重林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同级别林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另外,在管理考核方面,需制定赏罚分明的管理体系,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要给予奖励,及时淘汰不合格管理者,提高林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养,为森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

3.4加大森林保护的宣传力度森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政府工作人员的事情,更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事情。因此,要加大森林保护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森林的保护作用和对违法行为的监督作用,发生违法行为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阻止,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林业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强森林保护不仅是生态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当前形势下,森林资源的保护应遵循生态可持续性、可持续利用性、系统整体性和社会参与性等基本原则,加强森林砍伐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森林保护的宣传力度,提供公众参与程度,促进森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邢玉芹.浅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j].林业科技情报,(1):16-17.

[2]陶少军,武来成,陈昌雄.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95-97.

[3]刘羿.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篇15: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的论文

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的论文

【摘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植物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对生活环境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有利于环境的美化,因此人们应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对植物病虫害加以防治。本文将对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对策研究

现阶段植物保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植物保护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几年,植物保护科学已逐渐发展成综合学科,笔者将分别从:植物保护意义及内容、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植物自然病状治理对策,三个方面来阐述。

1植物保护意义及内容

植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是对人们生存环境的保护,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植物保护科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植物学、农业资源利用、自然科学等等。由此不难看出,植物保护科学尽管属于单独的自然学科,但与其他科学存在着相互促进关系,因此我们在开展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应对其他学科进行研究,能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效融合。植物保护发展应充分利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应加强对人类社会的保护力度,避免各种负面问题的出现,相关人员应对植物保护实施全面控制。此外,植物保护具备生命科学属性,在植物基因改造过程中应确保植物稳定性,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因素加以重视,这也是植物保护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植物保护中,病虫害的防治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植物保护奠定良好基础。

2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在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中,主要分为四大类,即: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蔬菜病虫害防治、果树病虫害防治、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针对不同植物应合理选择,从而确保防治效果的实现。

2.1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

粮食作物又可分为:水稻、小麦、玉米、蚕豆、甘薯、绿豆、豌豆等,加强对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它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相关人员应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确保人们生命健康安全,对于变异的粮食作物,则应经过多次实验,将其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总而言之,在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应尽量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相关原则,尽可能地确保粮食作物质量。

2.2蔬菜病虫害防治

蔬菜作物可分为:茄子、番茄、辣椒、黄瓜、椰菜、莴苣、洋葱、韭菜等等,这些蔬菜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失的,如若在食用抗虫基因产品前,人们应对其进行检定,看是否存在致病因子,切忌盲目食用。

2.3果树病虫害防治

果树病虫害可细分为:西瓜、草莓、琵琶、山楂、板栗、核桃、芒果、葡萄、龙眼、樱桃、杨梅、椰子、杨桃。针对这些水果的病虫防治工作通常是以喷洒农药为主,一方面能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4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

经济作物包括:棉花、大豆、花生、大蒜、大葱等,除棉花以外均不能加入抗虫基因,经笔者研究,我国早些年便研制出了抗虫棉,不仅降低了劳动力,同时提高了棉花产量。

3植物自然病状治理对策

3.1做好虫害防治工作

针对植物病虫害的防范,应该使用相应的调查方法将各种病虫的活跃高发期调查清楚,并据此来实施比较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在开展虫害预防工作的过程当中,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来判断受虫害的严重情况,就目前情况而言,苏北地区使用的虫蛀指标分布如下:①比较轻微的虫蛀:经过仔细的核查发现差不多在50cm程度的枝干上就能清楚的看见1~2条害虫;②中度虫蛀:在差不多每50cm程度的枝干上就能看到3~4条害虫;③重度虫蛀:在差不多50cm程度的枝干上就能清楚的发现5条以上的害虫。应该按照虫害的严重情况和害虫们的生活习惯,有效的选择相关预防虫害的措施。可以使用生存在此种树干上害虫的天敌来制衡此种害虫的发展,这样既不会因为喷洒农药而害怕污染环境,还能较大程度保护好生态平衡。当然,若是有需要也可以采用相应的化学防治手段,适量喷洒农药。

3.2选择优良品种

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在每年的十一月份对茄子进行播种,而在二月上旬定植。当然,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真正播种时间难免存在差异,所以需同当地天气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恰当时间进行选择,而后播种。正式播种前,需消毒处理好种子,一般浸泡时应选择50~60℃左右的温水。播种育苗不能轻视的一个点就是消毒。在进行消毒时,需要浸泡种子15~20min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时,消毒浸泡时,为了确保种子均匀的.受热,确保消毒处理的彻底,需实行搅拌。当消毒好了后,再浸泡一天一夜种子,并对种子进行清洗。完成清洗之后,使用纱布包裹放置于一定温度条件下,实行催芽处理。正常情况下,一星期左右便可出芽。此外,播种前,需准备好育苗的营养土,浇灌底水。当播种之后,再覆盖营养土。营养土的配方为,一份堆肥,三份填土,一份陈炉灰,五份腐熟马粪。在正式播种前,需得消毒营养土,一般情况下消毒需使用到50%的多菌灵,并将1kg的磷酸二胺添加于其中。播种一个星期之后,当幼苗有2/3时,应采用降温通风的处理措施,而当茄子出现真叶时,要把控好夜间以及白天的温度。同时当幼苗有两片真叶出现,需实行分苗的处理,往营养土当中移植幼苗。需注意的是,正式分苗前,应给苗盘进行浇水,这样可防止给苗根造成伤害。茄子本身极其害怕低温,一旦土温低,会给其造成极大影响,因此进行浇水时,应以少浇及勤浇为原则,保证营养土可湿可干。此外,茄子偏爱肥料,当其处在中后期时,针对茄子叶面,可选用0.2%的尿素水溶液实行追肥处理。

3.3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

(1)重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投入,着力于追求优质蔬菜。由于当前蔬菜种植技术现状,后期发展中,除了要组建起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外,还要积极研发及引进新型栽培技术、种植技术,于农户中大力宣传科学种植理念、理性种植理念,同时普及绿色种植技术,在鼓励农户引入新品种蔬菜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新品种蔬菜的培育方法,以实现蔬菜类别的更新换代。同时,对于优良品种类型的蔬菜,要酌情增加其种植面积,再创建起专业的质检体系,通过对蔬菜质量合理把握,对于劣质蔬菜产品,予以禁止上市,从而规范行业内经营市场,以确保蔬菜业整体种植质量的提升。

(2)重视品牌意识的进一步加强,致力于增加市场份额。品牌力量往往会直接决定蔬菜产品销售份额,所以大棚蔬菜业后续发展中,除了要重视蔬菜质量外,还要重视蔬菜品牌的创建,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参与农产品交流会、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及农业博览会等,并以广告宣传、电视宣传、网络宣传以及报纸宣传为具体途径,通过对创建起来的蔬菜新品牌进行大范围推广,除了能够增加其市场份额外,同时还有助于其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

4结束语

就目前来看,笔者对植物保护意义及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对病虫害防治措作了研究,为更好地防治植物病虫害,应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做好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土壤条件、对栽种技术不断优化、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对植物病虫害发生加以控制,促进粮食产量的有效提升,为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孔繁纯.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j].中国农业信息,(21):72~73.

[2]马坤明.浅谈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09):266.

[3]马宏光.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j].北京农业,2011(36):67.

篇16:浅谈农业机械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论文

1 前言

在传统的农业发展中,往往农业生产和作业都是通过人工方式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农业方式固然是创造了很多良好的农业经济效益,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工作业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作业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恰恰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由此可见,关于农业机械与农业发展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信息

  • 10-30
  • 11-23
  • 10-27
  • 05-25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