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旗舰厅

《子恺漫画》阅读答案(精选9篇)-凯发旗舰厅

发布时间:2024-10-30 05:52:3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子恺漫画》阅读答案,本文共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子恺漫画》阅读答案

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内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见人也但劝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我得知就去望他。云水堂中住着四五十个游方僧。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他住在下层,见了我笑容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到宁波三日了,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吧。”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

他又和我说了些在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破席子包的。到了白马湖,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先把那破席子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再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的。第二日未到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励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萝卜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子夹起一块萝卜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我说:“这太咸了!”

“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能。

“那么逢天雨仍替你送去吧。”

“不要紧!天雨,我有木屐哩!”他说出“木屐”二字时,神情上竟俨然是一种了不得的法宝。我总还有些不安。他又说:

“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

我也就无法反对了。

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褡好,破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白菜好,萝卜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这是何等的风光啊!宗教上的话且不说,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了吗?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享乐。我常见他吃萝卜白菜时那种喜悦的光景,我想:萝卜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实尝到的了。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的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

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艺术和宗教实有同一的归趋。凡为实利或成见所束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真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有,随时可得。能把它捕捉了用文字表现的是诗人,用形及五彩表现的是画家。不会作诗,不会作画,也不要紧,只要对于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无论如何都能有权去享受艺术之神的恩宠。否则虽自号为诗人画家,仍是俗物。

与和尚数日相聚,深深地感到这点。自怜囫囵吞枣地过了大半生,平日吃饭着衣,何曾尝到过真的滋味!乘船坐车,看山行路,何曾领略到真的情景!虽然愿从今留意,但是去日苦多,又因自幼未曾经过好好的艺术教养,即使自己有这个心,何尝有十分把握!言之怃然!

正怃然间,子恺来要我序他的漫画集。记得子恺画这类画,实由于我的怂恿。在这三年中,子恺着实画了不少,集中所收的不过十分之一。其中含有两种性质,一是写古诗词名句的,一是写日常生活的片断的。古诗词名句原是古人观照的结果,子恺不过再来用画表出一次,至于写日常生活片断的部分,全是子恺自己观照的表现。前者是翻译,后者是创作了。画的好歹且不说,子恺年少于我,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和我相较,不能不羡子恺是幸福者!

子恺为和尚未出家时弟子,我给子恺画集作序,恰因当前所感,并述及了和尚的近事,这是什么不可思议的缘啊!(有删改)

10、作者在文中说“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请结合原文,概括“我在这几日的观察”的具体内容,试分条陈述。

11、文章用很长篇幅记叙了作者自己与弘一大师相聚数日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2、怎样理解“凡为实利或成见所束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3、作者在序文中介绍了丰子恺先生的两类漫画,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画的好歹且不说,子恺年少于我,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和我相较,不能不羡子恺是幸福者!”请结合上下文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

10、(1)住简陋的统舱,仍感舒适自足;(2)用敝破的手巾,仍很珍惜;(3)吃萝卜白菜,却喜悦有加;或吃咸斋菜,说咸有咸的滋味(4)每天跑些路,也是好的。

11、(1)意在说明和尚的人生以臻宗教境界与艺术境界,具有恬淡风格,也说明生活的艺术化,只要对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就可享受艺术的恩宠。(2)为下文评述丰子恺的画作铺垫,也说明两人在画艺上的传承关系(丰子恺师承李叔同)。

12、人的心灵世界不被外物所役、不被因袭的成见所束缚,心灵世界进入到一种澄明的境界;又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生活玩味生活,便能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美,即使苦境,也会生出乐境,做到了这两条,才是与艺术有缘分的人。(意思相近即可)

13、(1)作者用自己对艺术化的生活未曾有十分的把握来衬托丰子恺对生活的咀嚼玩味能力;(1分)丰子恺将生活艺术化,审美化后,呈现出一种诗意美,所以说他是幸福者;(1分)这就说明艺术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得到提升,只要是有心人,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诗意的美。(2分)表达通顺流畅再给1分。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句子在第一段结尾处,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所以答案应从下文寻找。文中说弘一大师在条件很差的旅馆住宿,他却说“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所用手巾黑而破旧,他却说“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萝卜白菜在他看来“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即使是做得咸了的菜,他也说“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下雨天路不好走,他却说“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这些都是答案所在,考生只需稍加总结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答。从内容上看,文章用很长篇幅记叙了作者自己与和尚弘一大师相聚数日的经历,意在说明“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就“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从结构上看,下文作者点出“子恺为和尚未出家时画弟子”可知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铺垫,说明两人之间的师承关系,介绍丰子恺画风。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结合上文来看,作者通过弘一大师的行为告诉读者,人的心灵不要被外物所束缚,要能够以苦为乐,“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艺术结缘。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句子出现在文章倒数第二段结尾处,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因此应结合全文来回答。从前文看,作者强调了“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又说丰子恺的画“至于写日常生活断片的部分,全是子恺自己观照的表现”可知,作者说子恺“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是指丰子恺将生活艺术化,审美化后,呈现出一种诗意美,因而说他是一个“幸福者”,从另一方面理解,也就等于说艺术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得到提升。“子恺年少于我”“和我相较”则是作者用自己来衬托突出丰子恺。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篇2:《子恺漫画》阅读及答案

夏丐尊

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内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见人也但劝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我得知就去望他。云水堂中住着四五十个游方僧。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他住在下层,见了我笑容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到宁波三日了,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吧。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

他又和我说了些在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破席子包的。到了白马湖,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先把那破席子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再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的。第二日未到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励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萝卜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子夹起一块萝卜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我说:这太咸了!

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

是出家人的本能。

那么逢天雨仍替你送去吧。

不要紧!天雨,我有木屐哩!他说出木屐二字时,神情上竟俨然是一种了不得的法宝。我总还有些不安。他又说:

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

我也就无法反对了。

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褡好,破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白菜好,萝卜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这是何等的风光啊!宗教上的话且不说,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了吗?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享乐。我常见他吃萝卜白菜时那种喜悦的光景,我想:萝卜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实尝到的了。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的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

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艺术和宗教实有同一的归趋。凡为实利或成见所束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真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有,随时可得。能把它捕捉了用文字表现的是诗人,用形及五彩表现的是画家。不会做诗,不会作画,也不要紧,只要对于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无论如何都能有权去享受艺术之神的恩宠。否则虽自号为诗人画家,仍是俗物。

与和尚数日相聚,深深地感到这点。自怜囫囵吞枣地过了大半生,平日吃饭着衣,何曾尝到过真的滋味!乘船坐车,看山行路,何曾领略到真的情景!虽然愿从今留意,但是去日苦多,又因自幼未曾经过好好的艺术教养,即使自己有这个心,何尝有十分把握!言之怃然!

正怃然间,子恺来要我序他的漫画集。记得子恺的画这类画,实由于我的怂恿。在这三年中,子恺着实画了不少,集中所收的不过数十分之一。其中含有两种性质,一是写古诗词名句的,一是写日常生活的断片的。古诗词名句原是古人观照的结果,子恺不过再来用画表出一次,至于写日常生活断片的部分,全是子恺自己观照的表现。前者是翻译,后者是创作了。画的好歹且不说,子恺年少于我,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和我相较,不能不羡子恺是幸福者!

子恺为和尚未出家时画弟子,我序子恺画集,恰因当前所感,并述及了和尚的近事,这是什么不可思议的缘啊!

12.作者在文中说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请结合原文,概

括我在这几日的观察的具体内容,试分条陈述。(5分)

13.文章用很长篇幅记叙了作者自己与和尚弘一大师相聚数日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4.怎样理解凡为实利或成见所束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这句括在文中的含意?(4分)

15.作者在序文中介绍了丰子恺先生的两类漫画,并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画的好歹且不说,

子恺年少于我,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和我相较,不能不羡子恺是幸福者!请结合上下文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12.(1)住简陋的统舱,仍感舒适自足;(2)用敝破的手巾,仍很珍惜;(3)吃萝卜白菜,却喜悦有加;或吃咸斋菜,说咸有咸的滋味(4)每天跑些路,也是好的。(5分)(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3分,四点给5分)

13.(1)意在说明和尚的人生以臻宗教境界与艺术境界,具有恬淡风格,也说明生活的艺术化,只要对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就可享受艺术的恩宠。(2分)(2)为下文评述丰子恺的画作铺垫,也说明两人在画艺上的传承关系(丰子恺师承李叔同)。(2分)

14.人的心灵世界不被外物所役、不被因袭的成见所束缚,心灵世界进入到一种澄明的境界;(2分)又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生活玩味生活,便能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美,即使苦境,也会生出乐境,做到了这两条,才是与艺术有缘分的人。(2分)(意思相近即可)

15.(1)作者用自己对艺术化的生活未曾有十分的把握来衬托丰子恺对生活的咀嚼玩味能力;(1分)丰子恺将生活艺术化,审美化后,呈现出一种诗意美,所以说他是幸福者;(1分)这就说明艺术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得到提升,只要是有心人,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诗意的美。(2分)表达通顺流畅再给1分。

篇3:《子恺漫画》阅读答案

从日本回来,在潜心译述介绍西洋文艺理论的同时,“子恺漫画”也诞生了。

读的书多了,看的画多了,觉得以前在浙一师时所确信的“师自然”的忠实写生画法,其实与幼年时所热衷的“印”《芥子园画谱》,相去不过五十步。都是“依样画葫芦”。“葫芦不愿再画下去,非葫芦的画不出来”,于是只好“读读书,看看别人的画罢休了”。“我想看看书再画,但越看书越不会再画了。”其实正是在这苦闷时期,一种新的画风已不期然而然地在他的思绪中孕育着了。

有一次,春晖中学开校务会议的时候,丰子恺对会议的内容茫无头绪,却独自观看“那垂头拱手而伏在议席上的各同事的倦怠的姿态”。回家后用毛笔把这校务会议的印象画了出来,又恐被学生看见了不好,便把画贴在门背后独自欣赏。这幅画引起了他的兴味,从此之后,丰子恺不断地把他平时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一一乘兴描出。

起初作的大批小画,都是由于受到当前景象的感触,觉得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立即画下不可。一旦画出之后,便“得到和产母产子后所感到的同样的欢喜”。“有时把平日所信口低吟的古诗句词也试译出来”,“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并在画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的英文缩写tk。画这些小画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去发表。有一次被夏丐尊发现了,连声赞赏说:“好!再画!再画!”丰子恺受到鼓舞,“心中私下欢喜,以后描的时候就觉得更大胆了”。

是朱自清第一个把丰子恺的画稿拿去发表的。那时,白马湖畔的朱自清与远在北京的俞平伯合办了一个不定期的文艺刊物,丰子恺不仅为这刊物设计封面,还在《我们的七月》上首次公开发表了一幅画,画题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被郑振铎发现,他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感到莫大的兴趣。朱自清到白马湖去,郑振铎便向他打听丰子恺的消息。1925年,丰子恺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这时《文学周报》恰好要用插图,郑振铎便通过胡愈之向丰子恺索画,陆续发表在《文学周报》上,他给这些画冠以“漫画”的题头。从此中国始有“漫画”这名称了。后来郑振铎要求为丰子恺出一个集子,便在一个星期日和叶圣陶、胡愈之一同到江湾立达学园去看他的画。他回到上海后,与叶圣陶、沈雁冰共同挑选,把绝大部分都选进了集子,于1925年12月以文举周报社的名义结集出版。这册最初出版的画集得到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为之作序写跋的有郑振铎、夏丐尊、来自清、俞平伯等人。夏丐尊在序中赞叹说:“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朱自清说:“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俞平伯在跋中说:“您是学西洋画的,然而画格旁通于诗。所谓‘漫画’,在中国实是一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憨恣。”

1926年,《子恺漫画》又以开明书店的版本继续出版,并且多次再版。

关于“漫画”这个名称,丰子恺后来这样说:“国人皆以为漫画在中国由吾创始。实则陈师曾在《太平洋报》所载毛笔略画,实为中国漫画之始。”

陈师曾的画究竟是不是中国漫画之始,这有待于学术界研究讨论,但丰子恺的画确实是受了中国画家陈师曾的启发,再加上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画风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西洋画派中,丰子恺最喜爱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尤其是《初步》一画,给丰子恺的创作以直接的'影响。

然而丰子恺认为自己的画“不是正式的绘画,只是绘画之一种。至于这种画价值如何,那我自己实在想不出答语。我仿佛具有一种癖瘾,情不自禁地要作这种画”。

朱光潜认为,这位漫画家善于“从纷纭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而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来加以点染。又认为“他的画品就是他的人品的表现。子恺从顶到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丰子恺的漫画创作数量既多,发表的范围又广。由于画材来自现实生活,而且主要来自平凡的劳动大众的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读者遍及工、农、商、学、兵各界。又因为他一生慷慨待人,对于来信来访的读者,不拘职业、身份,有求必应,因此散存在人民中间的画不计其数。(选自《丰子恺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随着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增多,丰子恺不愿再沿用“师自然”的忠实写生画法,可是新的画法又一时找不到,所以内心非常苦闷。

b.丰子恺在春晖中学任教时,喜欢把自己平日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乘兴描出,并置于身旁,随时欣赏,感到非常欢喜。

c.文中引用朱光潜的话,一方面说明丰子恺作漫画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称赞丰子恺艺术家的品质,从他的人品可以看出他的画品。

d.丰子恺为人慷慨大方,而且漫画多表现平凡大众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漫画虽然缺乏浪漫主义热情,但还是得到了各界民众的广泛喜爱。

e.文章叙述了“子恺漫画”由酝酿到诞生到大放异彩的过程,展现了丰子恺执着于绘

画艺术的情怀和成名之后仍然保持淳朴谦逊的品格。

(2)“子恺漫画”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丰子恺画漫画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中国有漫画,丰子恺功劳居首。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富有诗意。

②中西结合。

③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每点2分)

(3)①丰子恺善于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他曾经受到中国画家陈师曾、日本画家竹久梦二、法国画家米勒的影响和启发。

②他有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这种冲动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立即画下不可。

③他得到了朋友的赞赏、鼓励,这增添了他创作的勇气和信心;他得到了朋友的支持,得以发表作品、出版画集。(每点2分)

(4)观点一:同意。

①漫画这种画风是苦闷中的丰子恺在思绪中孕育出来的。

②丰子恺陆续发表在《文学周报》上的画作被称为“漫画”,这是中国有“漫画”这一名称的开始。

③俞平伯称丰子恺的“漫画”,“在中国实是一创格”。

观点二:不同意。

①丰子恺说陈师曾登载在《太平洋报》上的毛笔略画,实为中国漫画之始。

②漫画这一名称是郑振铎的创意。

③丰子恺正式走上漫画创作道路与郑振铎、叶圣陶、朱自清等人的力促和热情支持与推介分不开。(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篇4:漫谈漫画阅读答案

漫谈漫画阅读答案

①孩子们吵架,有一个用木炭——上海是大抵用铅笔了——在墙壁上写道:“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同同三千三百刀!”①这和政治之类是毫不相干的,然而不能算小品文。画也一样,住家的恨路人到对门来小解,就在墙上画一个乌龟,题几句话,也不能叫它作“漫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或精神,是绝无关系的。

②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

③漫画是karikatur的译名,那“漫”,并不是中国旧日的文人学士之所谓“漫题”“漫书”的“漫”。当然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但因为发芽于诚实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这一种画,在中国的过去的绘画里很少见,《百丑图》或《三十六声粉铎图》庶几近之,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脚的摹写;罗两峰的《鬼趣图》,当不得已时,或者也就算进去罢,但它又太离开了人间。

④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缘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之后,越看越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⑤“夸张”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说是“廓大”也可以的。廓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固然使漫画容易显出效果来,但廓大了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出效果。矮而胖的,瘦而长的,他本身就有漫画相了,再给他秃头,近视眼,画得再矮而胖些,瘦而长些,总可以使读者发笑。但一位白净苗条的美人,就很不容易设法,有些漫画家画作一个骷髅或狐狸之类,却不过是在报告自己的低能。有些漫画家却不用这呆法子,他用廓大镜照了她露出的搽粉的臂膊,看出她皮肤的褶皱,看见了这些褶皱中间的粉和泥的黑白画。这么一来,漫画稿子就成功了,然而这是真实,倘不信,大家或自己也用廓大镜去照照去。于是她也只好承认这真实,倘要好,就用肥皂和毛刷去洗一通。

⑥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但这种漫画,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我记得去年就有一位文学家说过,他最讨厌论人用显微镜。

⑦欧洲先前,也并不两样。漫画虽然是暴露,讥刺,甚而至于是攻击的,但因为读者多是上等的雅人,所以漫画家的笔锋的.所向,往往只在那些无拳无勇的无告者,用他们的可笑,衬出雅人们的完全和高尚来,以分得一枝雪茄的生意。像西班牙的戈雅和法国的陀密埃②那样的漫画家,到底还是不可多得的。

【注】①“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二句,意思是“小三子可恶之极,戳他三千三百刀。”②戈雅:西班牙讽刺画家,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陀密埃:法国画家,晚年曾参加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漫画”的特点。(6分)

18.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何含意?(6分)

参考答案

16.(6分)①首先提出漫画常用方法是夸张但不胡闹的观点;②接着举例论证不当的夸张反而影响漫画的效果;③最后指出漫画夸张但要诚实,否则就会变成笑话。(每点2分)

17.(6分)①诚实,确切显示精神;②夸张(廓大),但又不是胡闹;③讽刺(暴露,讥刺),甚至于攻击。(每点2分)

18.(6分)①漫画家讥讽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反衬上等人的完全和高尚;②漫画家为了获得利益,迎合雅人;③希望中国的漫画家担当社会文化责任。(每点2分)

篇5:《漫谈“漫画”》阅读答案

《漫谈“漫画”》阅读答案

①孩子们吵架,有一个用木炭——上海是大抵用铅笔了——在墙壁上写道:“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同同三千三百刀!”①这和政治之类是毫不相干的,然而不能算小品文。画也一样,住家的恨路人到对门来小解,就在墙上画一个乌龟,题几句话,也不能叫它作“漫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或精神,是绝无关系的。

②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

③漫画是karikatur的译名,那“漫”,并不是中国旧日的文人学士之所谓“漫题”“漫书”的“漫”。当然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挥 而就的,但因为发芽于诚实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这一种画,在中国的过去的绘画里很少见,《百丑图》或《三十六声粉铎图》庶几近之,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脚的摹写;罗两峰的《鬼趣图》,当不得已时,或者也就算进去罢,但它又太离开了人间。

④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 缘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之后,越看越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⑤“夸张”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说是“廓大”也可以的。廓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固然使漫画容易显出效果来,但廓大了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出效果。矮而胖的,瘦而长的,他本身就有漫画相了,再给他秃头,近视眼,画得再矮而胖些,瘦而长些,总可以使读者发笑。但一位白净苗条的美人,就很不容易设法, 有些漫画家画作一个骷髅或狐狸之类,却不过是在报告自己的低能。有些漫画家却不用这呆法子,他用廓大镜照了她露出的搽粉的臂膊,看出她皮肤的褶皱,看见了这些褶皱中间的粉和泥的黑白画。这么一来,漫画稿子就成功了,然而这是真实,倘不信,大家或自己也用廓大镜去照照去。于是她也只好承认这真实,倘要好,就用肥皂和毛刷去洗一通。

⑥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但这种漫画,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我记得去年就有一位文学家说过,他最讨厌论人用显微镜。

⑦欧洲先前,也并不两样。漫画虽然是暴露,讥刺,甚而至于是攻击的,但因为读者多是上等的雅人,所以漫画家的笔锋的所向,往往只在那些无拳无勇的无告者,用他们的可笑,衬出雅人们的'完全和高尚来,以分得一枝雪茄的生意。像西班牙的戈雅和法国的陀密埃②那样的漫画家,到底还是不可多得的。

【注】①“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二句,意思是“小三子可恶之极,戳他三千三百刀。”②戈雅:西班牙讽刺画家,作品多取材于民间 生活;陀密埃:法国画家,晚年曾参加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漫画”的特点。(6分)

18.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何含意?(6分)

试题答案:

16.(6分)①首先提出漫画常用方法是夸张但不胡闹的观点;②接着举例论证不当的夸张反而影响漫画的效果;③最后指出漫画夸张但要诚实,否则就会变成笑话。(每点2分)

1 7.(6分)①诚实,确切显示精神;②夸张(廓大),但又不是胡闹;③讽刺(暴露,讥刺),甚至于攻击。(每点2分)

18.(6分)①漫画家讥讽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反衬上等人的完全和高尚;②漫画家为了获得利益,迎合雅人;③希望中国的漫画家担当社会文化责任。(每点2分)

篇6:《晋书·任恺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晋书·任恺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任恺,字元褒,乐安博昌人也。少有识量,尚魏明帝女。累迁中书侍郎、员外散骑常侍。晋国建,为侍中,封昌国县候。

恺有经国之干,性忠正,以社稷为己任。帝器而昵之,政事多谘焉。恺恶贾充之为人也,不欲令久执朝政,每裁抑焉。充病之,不知所为。后承间言恺忠贞局正,宜在东宫,使护太子。帝从之,以为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充计画不行。会秦、雍寇扰,天子以为忧。恺因曰:“秦、凉覆败,关右骚动,此诚国家之所深虑。宜速镇抚,使人心有庇。自非威望重臣有计略者,无以康西土也。”帝曰:“谁可任者?”恺曰:“贾充其人也。”中书令庾纯亦言之。于是诏充西镇长安。充用荀勖计,得留。

充既为帝所遇,欲专名势,而庾纯、张华之徒,皆与恺善;扬 、王恂等,克所亲敬,于是朋党纷然。帝知之,召充、恺宴于式乾殿,而谓充等曰:“朝廷宜一,大臣当和。”充、恺各拜谢而罢。既而充、恺等以帝已知之而不责,结怨愈深。外相崇重,内甚不平。或为充谋曰:“恺总门下枢要,得与上亲接。宜启令典选,梗得渐疏。”充因称恺才能,宜在官人之职。帝不之疑,谓充举得其才。即日以恺为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

恺既在尚书,选举公平,尽心所职,然待觐转希。充与荀勖承间浸润,谓恺豪侈,用御食器。充遣尚书右仆射、高阳王珪奏恺,避免官。有司收太官宰人检核,是恺妻齐长公主得赐魏时御器也。恺既免,而毁谤益至,帝渐薄之。然山涛明恺为人通敏有智局,举为河南尹。坐贼发不获,又免官。复迁光禄勋。

恺素有识鉴,加以在公勤恪,甚得朝野称誉。而贾充朋党又讽有司奏恺与立进令刘友交关。事下尚书,恺对不伏。尚书杜友、廷尉刘良知恺为充所抑,欲申理之,故迟留而未断,以是恺及友、良皆免官。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选自《晋书?任恺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有识量,尚魏明帝女 尚:娶公主为妻

b.充病之,不知所为病:怨恨

c.而毁谤益至,帝渐薄之 薄:接近、靠近

d.尽心所职,然待觐转希 觐:朝见帝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性忠正,以社稷为己任以是恺及友、良皆免官

b. 充既为帝所遇或为充谋曰

c. 而庾纯、张华之徒 之二虫又何知

d. 得与上亲接 充与荀勖承间浸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恺很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深得晋武帝的信任,对国家政事晋武帝大都咨询他的意见。

b.任恺憎恶贾充的为人,想削减他的权势,于是趁关西地区动荡,向晋武帝建议派贾充镇守,晋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派贾充去了长安镇守。

c.贾充采纳了某人的建议,向晋武帝推荐任恺担任吏部尚书,成功地减少了任恺接触晋武帝的机会。

d.贾充利用任恺使用御食器皿和与立进令刘友交好的事件,让人禀告晋武帝,使得任恺被免去官职。

9.为文末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a.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b.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c.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d.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从之,以为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 (3分)

(2)帝不之疑,谓充举得其才。(3分)

(3)自非威望重臣有计略者,无以康西土也。(4分)

参考答案

6、c、薄:轻视,疏远

7、c (a介词,把;介词,因为。b介词,与“所”构成被动;介词,替、给。c均为指示代词,“这”。d 介词,跟;连词,和)

8、b (“充用荀勖计,得留”,贾充没去成。)

9、a

10、译文:(1)晋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让任恺担任太子少傅,而且像先前(那样继续)担任侍中之职。 (“以为”、“如故”、大意各1分)

(2)晋武帝没有怀疑这件事,认为贾充的推荐适合任恺的才能。 (宾语前置、“举”、“得”)

(3)假如不是有威望有谋略的重臣,(就)没有(谁有)用来平定西部地区的办法。

(“自(假如)”、定语后置、“无以”、“康(使…平安,平定)”各1分)

参考译文

任恺,字元褒,乐安博昌人。年轻时有胆识和抱负,娶魏明帝女儿为妻。多次提升后担任中书侍郎、员外散骑常侍。晋国建立后担任侍中的官职,被封为昌国县候。任恺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格忠诚正直,把维护国家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晋武帝器重和亲近他,政事大都咨询他的意见。任恺憎恶贾充的为人,不想让他长期执掌朝政,常常制约他。贾充怨恨他,不知道怎么做。后来趁机会说任恺忠诚正直有操守有器量,应该在东宫,让他辅佐太子。晋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任恺为太子少傅,并继续担任侍中的官职。贾充的计划没有得逞。恰逢秦州和雍州遭到敌寇的佼扰,晋武帝对此感到担忧,任恺趁机说秦州、凉州官兵多次遭到失败,关西地区动荡,这确实是国家深感忧虑的.事情。应该赶快安抚,让人心有所依靠。假如不是有威望有谋略的重臣,没有办法使西部地区安宁。”晋武帝说谁能担此大任?”任恺说贾充就是这样的人。”中书令庾纯也这样说。晋武帝于是下令贾充在西边镇守长安。贾充采用荀勖的计谋,得以留在洛阳。

贾充受到晋武帝的厚待,就想独自占有声名和权势,但是庾纯、张华这一类人,都和任恺关系很好,杨珧、王恂等人,是贾充亲近敬重的人,于是引起朋党之争。晋武帝知道这种情况后,在式乾殿召见并招待贾充、任恺,并对贾充等人说朝廷应该保持一致,大臣应该和睦相处。”贾充、任仡各自行礼感谢。这以后贾充、任恺等人因为晋武帝已经知道这件事却不责怪,结怨更深。他们表面上互相敬重,内心却对对方极度不满。有人向贾充献计说任恺总管门下省重要部门,能够与晋武帝亲近接触,应该禀告晋武帝让他掌管官吏的选拔考核,这样就能让他和晋武帝疏远。”贾充于是称赞任恺的才能,建议晋武帝任命任恺掌管官吏的选拔考核。晋武帝没有怀疑这件事,认为贾充的推荐适合任恺的才能。当天就任命任恺担任吏部尚书,加封为车都尉。

任恺担任尚书后,选拔举荐公平,尽心做好自己的职责,可是侍奉、朝见晋武帝的机会逐渐少了。贾充和荀勖趁机进谗言,说任恺豪华奢侈,使用御食器饥。贾充派尚书右仆射、高阳王司马珪上书告任恺,任恺于是被免涂官职。主管的官员聚集御食器孤让掌管膳食的官负检验核查,发现这些御食器孤是任恺的妻子齐长公主在#魏时获得的赏赐。任恺被免了职后,诋毁他的言语渐渐多了,晋武帝渐渐巯远他。然而山涛清楚任恺通达、聪慧、明智、有器量,推荐他担任河南尹。因犯盗贼出现没有抓获的罪,又被免去官职。后来调任光禄勋。

任恺一向鉴别是非,赏识人才,加上在公事上勤奋并恪守职责,得到朝廷和民间的称扬赞美。但贾充和他的朋党又暗示主管的官员上告任仡和立进令刘友勾结。上告任恺的奏报转发到尚书省,任恺对此表示不服。尚书杜友、廷尉刘良知道任恺被贾充制约,想要为他伸冤,所以把这事压下来没有及时处理,因为这个缘故,任恺和杜友、刘良都被免去官职。任恺被免去官职以后,于是纵情于酒乐,拿自己的俸禄尽情享受美味。任恺不时地朝见晋武帝,晋武帝有时抚慰他,任恺从来没有再说话,只是哭泣罢了。

篇7:酒泉子阅读答案

酒泉子阅读答案

酒泉子阅读答案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3.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⑴来疑沧海尽成空:___ __

⑵万面鼓声中:______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品以忆潮开始,以梦境结束,把自己置身于观潮的人流中,使全词结构浑然一体。

b.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雄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表现大自然的伟力。

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词句更富有动感。

d.“别来几向梦中看”句表现了作者梦醒后尚感钱江潮涌的惊心动魄,留给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15.上阕描绘了 的`生动画面,下阕写出了 的壮丽奇观,全词洋溢着伟大自然的美感和和拼搏奋进的激情。(2分)

16.“满郭人争江上望”句中“争”和“梦觉尚心寒”中“寒”等词用得好,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3.(2分)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钱江潮涌仿佛倾尽了整个沧海之水、碧浪滔天的气势。(1分)⑵将潮声比作鼓声,渲染出了潮水如“万面鼓声”轰鸣的汹涌澎湃的气势。(1分)

14.(2分)c(用写实的方法表现弄潮儿身手不凡的英姿。)

15.(2分) 观潮 弄潮(各1分,从上下两阕的首句来领会。)

16.(2分)“争”生动表现了人们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盼潮到来的急切心情,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作铺垫。“寒”化实为虚,将种种惊险壮观的景象留给读者去想象;通过描摹心理,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并间接表现观潮的惊心动魄,与上文实写观潮相呼应。

篇8:《训子》阅读答案

富翁子不识字,人劝以延师训子。先学“一”字是一画,次“二”字二画,次“三”字三画。其子便欣然投笔,告父曰:“儿已都晓字义,何用师为?”父喜之,乃谢去。一日,父欲招万姓者饮,命子晨起治状,至午不见写成。父往询之,子恚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着哩!”

(注释)(1)训子:教导儿子。(2)恚:怨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分)

①儿已都晓字义( ) ②人劝以延师训子( )

2.文中能表现其子认为自己学有所成时的神态的`一个词是?(2分)

3.本文是一则笑话,结合实际,谈谈此文给你的启发。(2分)

篇9:酒泉子阅读答案

试题:

(1)“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结合下片的句子,简要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4分)

答案:

(1)使用夸张、比喻的手法;(2分)②描写了潮水涌来时壮观、神奇的景象,(1分) 潮水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大海的水都要倒得一千二净,潮水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万面战鼓同时被擂响。(1分)

(2)下片转入对弄潮景象的.描写,“弄潮儿”句正面实写弄潮儿勇敢的身姿、矫健的身手,(1分)“别来”句虚写,以“梦中”“梦觉”的感受,侧面烘托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

酒泉子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酒泉子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个人资料:

潘阆(?―1009),北宋诗人、词人。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尝居洛阳,卖药。宋太宗时,因能作诗,被人推荐,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国立大学的教官)。曾几次被贬谪,漂泊林泉多年。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轼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作者因咏潮得名。潘阆以诗著名,与当时文人寇有所交往。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相关信息

  • 06-04
  • 03-21
  • 09-20
  • 05-02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