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旗舰厅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公私分明(共3篇)-凯发旗舰厅

发布时间:2023-09-28 06:20:11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公私分明,本文共3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公私分明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公私分明

【成语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死之交。

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

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

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

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

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辅佐公子纠时,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

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两种属性

人类有两种属性:

个体的人属于自然属性,即自私自利的私有的必须的财产。

群体的人属于社会属性,即大公无私的公有的公共的财产。

私有

人的自然属性(私有制)即个人个体与个体之间,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创造能力和消费能力相互间差异不超过七倍;个人占有七倍以内差异的'私有财产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例如:个人和个人之间解决自然生存的温饱方面,从摄取饮食方面个人之间差异不超过七倍;从劳动体能个人之间差异不超过七倍。这些都是人的自然属性即人人必须的私有财产。占有七倍以内差异的私有财产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可见私有制是必须的,不能废除的。

公有

人的社会属性(公有制)即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解决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创造能力和消费能力大大超过七倍;个人超过七倍以上的私有财产归为公有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例如:群体和群体之间解决社会生存的生产方面,从提高生产力方面社会群体比自然个体大大超过七倍;从剩余价值方面社会群体比自然个体大大超过七倍。这些都是人的社会属性即人人必须的社会福利的公共财产。个人超过七倍以上的私有财产归为社会福利的公共财产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篇2:成语中的历史故事:公私分明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公私分明

公私分明,意思是公家和私人的情况分得很清楚。《韩非子.饰邪篇》提到:“禁主知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

意思是说:明君的治国之道,必然明确划分公私之别,严明法治,排除私恩,政令一旦发出必然实行,凡是禁止的事情要绝对遵守,这就是作为人君大公无私正义凛然的风范。反之假如凡事都私心自用,国家官吏只重用自己的亲朋故旧,即使对臣民有所奖赏也不足鼓励,即使对人民有所惩罚也不足压制,这就是作为人臣营私舞弊的不义行为。假如一个国家私义当道,那国家的一切用人行政就会陷入混乱;假如一个国家公义当道,那么国家就会出现政治清平上下和谐的盛世,所以公私必须要有严格的划分。

此外在《韩非子.五蠹篇》中,也详细阐述了公(君臣关系)与私(父子关系)的矛盾而不能两立,因此君臣关系必须在某种合理状态下才能成立。通常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实际上君臣关系乃是建立在“爵禄”与“效死”的等价交换上,这就是韩非子所独创的新法家思想。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常用的“公私分明”一词,其原典就出自《韩非子》。

韩非出身韩国宗室,约公元前280年出生于韩国的都城新郑。此韩国在咱河南,可不是那个太极旗国家。为躲避战乱,韩非随全家逃到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长大。

韩非是秦国丞相李斯同学,是大儒荀子的学生。虽有轻微口吃,但写东西那是相当有水平。他综合战国时代前中期的商鞅之法与申不害之术,然后再以业师荀子思想体系为主,而孕育出自己暂新的法家思想。韩非认为,作为一个统治万民的君主,必须结合法、术、势三者为一体,推行法治主义政策,进而强化中央集权政治,这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成为治国安邦良策。即便现在,法治的先进性也毋庸置疑。

韩非结局很悲惨,秦国攻韩,韩非被派到秦国游说。秦王欣赏韩非才华,但他同学李斯可不喜欢。李斯提出灭六国先灭韩国,而韩非自然力主保留韩国,最终结果,外来的斗不过老家巧,韩非居然被秦王投入监狱,而后被逼狱中服毒自尽。李斯在这个过程起了多大作用并不知道,但秦王要统一中国是不允许一个韩国存在的。战国时期同学相残似乎挺常见,但韩非没机会像孙膑一样完美复仇庞涓了。

韩非不喜欢儒家,也不喜欢口吐莲花的,大概是自己说不利索。曾把五类人比作五蠹,是指:学者(指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大家对标下,是否现在也有一定道理呢?

篇3:历史成语故事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1.历史成语故事40篇

2.经典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3.成语故事

4.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四面楚歌

5.经典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成语故事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

秦朝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中的成语故事

写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

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

舍本逐末的成语故事_经典历史典故

来自历史中的成语故事

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中的危机意识

相关信息

  • 06-21
  • 07-01
  • 01-31
  • 02-03
  • 网站地图